涂料標準考驗企業良知日期:2002-03-05 來源:北京晚報 事件 1/3合格達不到北京規則 2月27日,本報**刊登《1/3涂料達不到北京規格》的新聞報道后,引發各界強烈反響。隨后幾天,新華社、《中國青年報》、 《北京日報》、《北京晨報》等諸多媒體相繼就此事展看全方位報道。 事件緣起于前不久舉行的一次涂料產品質量檢測。北京市民用產品安全監督檢驗站受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委托,采用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北京市室內裝飾裝修涂料安全健康質量評介規則》對數十種家裝涂料進行質量檢測,結果發現,這些用國家標準檢測時質量全部合格的產品,有近1/3不符合北京市評介規則。 涂料產品是否健康安全涉及到我們每個人,本報記者特邀中國涂料協會專家、北京市消費者協會代表、涂料生產廠家代表以及部分消費者代表圍坐一桌,共同探討涂料的標準問題。 討論 企業應如何看待國標和北京規則 本報記者:即使不符合北京格則的產品也可以銷售,因為只要產品符合國家標準就是合格產品,就可以上市流通。而要符合要求更高的北京規則,企業勢必要增加投入,進行技術改造。作為生產企業來說,是僅僅滿足于產品合格,還是向更高要求的北京規則靠近呢? 朱傳棨:在國外,地方標準高于國家標準的情況是有的。比如說,美國的洛杉磯地區對涂料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標準就比美國國家標準嚴的多。北京規則中有些檢測指標是從食品檢測中借鑒過來的。如果將這些指標放在涂料上,似乎要求太嚴格了。畢竟,食品是要用口吃的,而很少會有人去。富亞涂料老總為了證明自己產品質量無毒喝過一回涂料,但喝涂料的人全國還沒出現第二個,因為根本就沒這個必要。 王秀霞:國家標準是考慮到國家的整體水平,出的是最低限度要求,專業標準要符合國家生產水平的最低限度。單就一個產品來說,符合國家標準是允許上市的,我們認為它是合格產品。如今,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廠家要比什么?比品牌。品牌從哪里來?最主要的是產品本身的質量。如果大家都停留在最低限度的國家標準上,我說這個行業是沒有發展前途的。北京市一個現代化大都市,我覺得北京規則應當高于國家標準。 蔣和平:富亞曾參與了國家標準的起草制定。國家標準是一個全國性概念,它的產生具有兼具性特點。涂料的新國家標準雖然今年1月1日起才實施,但并沒有及時與國際接軌,它的許多指標更多考慮的是涂料行業能承受的程度。與國際標準比起來,差距不小。這就是為什么許多涂料能通過國家標準卻無法達到北京規則要求的原因。另外,北京規則增加了一些安全健康檢測標準。達到這個標準的產品可以說是安全。此次產品檢測,北京富亞涂料高指標通過了北京規則,目的就是為了讓消費者能買到真正的健康、安全。而國家標準,是說我這個涂料達到這個標準以后,可以使用了,作為強制性的標準。如果不能達到這個標準是不能銷售的,從今年7月1日開始,市場上不允許出現。但能否達到安全健康的標準,國家標準里面卻沒有說。 周弘:只要是化學產品,就不能說是絕對健康的。只能說是某種產品達到的安全等級不同。有些產品很便宜,VOC也比較低,但產品其他各方面的性能卻達不到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我覺得企業生產的涂料應當努力去滿足咱們北京市的規則。另外,作為涂料生產企業。我想呼吁一下,如今各種標準實在太多,如環保局、建設部都有相應的涂料標準,能不能將這些標準統一一下。段世文:2000年上海也建立了一個地方規則。標準和規則之間有什么區別?標準是國家制定的,標準出臺以后,它說你的產品是否合格,是有法律效力的。而規則是要求生產企業的產品應當符合健康、安全標準,它沒有法律效力,但對老百姓來說,意義非常重大。規則只有在被確定為標準之后才具備法律效力。 只求考分及格的不是好學生 蔣和平:涂料作為化工產品中成分復雜(美國認為有80多種有毒有害成分)、化學反應較多,質量最難控制的一種混合物,除了要對有害物質控制外,要需要按照健康標準,加上生化標準。有一些涂料揮發的有害物質,儀器可能檢驗不出來,平常人也感覺不出來,但對兒童、老人、病人等敏感人群有影響,所以必須要有體現人文關懷的安全性檢驗指標。國家的強制標準,是鐵定的,生產企業必須執行的。此外,作為涂料企業,應當向更高標準看齊。 王秀霞:某一種產品看起來是符合國家標準的,但很多符合國家標準的產品湊在一起,釋放的甲醛等有害物質的量就可能超標了。有關部門對產品進行檢測也好,對比試驗也好,很多數據擺在那兒,消費者有一個選擇空間。當然都在合格的產品里面,**還是優中選優。現在人們追求的不僅是產品質量合格,而是質量更好。國家制定標準,要經過一個比較長的過程,經過科學論證,這個周期很長。可能標準出臺后,人們的要求又變了。我覺得標準也應當不斷發展。如果說行業能做的話,這就是能推動行業的進步。我覺得國家的標準是下限。企業的生產行為可以高于它,做得更好,讓消費者更滿意。 邱峰:現在我們爭論的是國家標準和北京規則誰高誰低的問題,這個問題不是很重要。北京的企業在滿足國標的基礎上應該當率先滿足北京規則。 振興:富亞公司老板當年喝涂料的做法的確很有意思。我覺得它**的價值是喚起消費者的環保健康意識。靠喝來檢驗產品質量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應當靠標準來約束。 周弘:我們是一個英國公司,在中國市場銷售的產品肯定要先符合中國的標準。我們的包裝上都有一個安全健康環保說明。各種各樣產品檢測只是一個手段。最主要的是,公司應對自己的品牌負責。在任何一個產品,都要對消費者負責,包括生產工人,我們都要考慮他們的安全性。 消費者關注的焦點在改變 振興: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當然希望國家標準制定得越高越好。如今人們裝修,考慮更多的是健康安全環保。同樣是合格產品,人們自然希望買那些通過了高標準檢測的,尤其是安全健康檢測的產品。如果北京規則高于國家標準,我在選擇涂料的時候自然會優先購買富亞等通過北京規則的品牌。既然消費者關注的焦點在改變,在國家標準里就應該體現出來,這樣才能更全面的代表廣大消費者的利益。 周弘:我覺得應該提倡科學消費。前幾年,國內涂料市場,包括符合地板等等,消費者更多關注的是強調耐磨性等等,這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如果說你的乳膠漆能擦10萬次,就算一天三次,要擦十年,有什么用呢。如今消費者更多關注的是安全健康環保,因此企業的產品必須在這些方面能達到更高的標準和要求。人們已經不關心耐磨了,企業還在那兒講耐磨,這就不行了。 消費者應當有知情權 王秀霞:消費者要裝修,就迫切需要了解涂料方面的知識,企業介紹的時候,一定要真實、準確、全面地講出來,因為消費者有知情權。消協每年都要做產品調查,我們無權斷定產品是否合格,也不是要處罰。但我們通過這種方式來告訴消費者,哪些產品符合什么標準,對消費者起一個引導作用,讓消費者了解產品。 段世文:現在消費者在購買前很難區分產品的好壞,多數情況下是跟著廣告走,誰的廣告做的多,產品就賣得好。這種消費行為時不科學的。所以,我們應該把產品標準,不斷介紹給消費者,讓消費者知道,什么樣的涂料是**的涂料。滿足知情權最基本的要求是信息。信息都封鎖了,消費者怎么知情?我知道富亞就是喝涂料的那家公司,就是蔣和平吧? 蔣和平:是的,我們喝涂料的事情也引發了很多爭論,或者說變革。當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喝涂料是以最原始的辦法滿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振興:消費者應當有權利知道國家標準和北京規則它們各自檢測的項目有哪些,有資格了解哪些產品不符合北京規則。即使這樣做會使某些企業陷入困境甚至破產,但它維護了更為廣泛的消費者的消費權益。如果企業能在產品包裝上標明出身——產品通過哪個檢測標準,會更方便消費者選擇。 朱榮琴:企業生產產品應該讓消費者明白,它采用什么標準,這是企業的責任。 周弘:這樣的標準,應當能在專賣店里看到。就像必須懸掛的營業執照一樣,通過標準鑒定的鑒定證明也應當和營業執照掛在一起。 企業接軌國際標準難在哪 我們應該增加檢測指標來保證產品質量,但問題是曾加的幾條檢測指標是否對癥,是否必要。如果非常必要,那我們花在多的錢也必須達到。問題是,現在并不涉及企業多花錢、少花錢的問題,關鍵是企業對消費者的態度。 朱榮琴:其實涂料行業的技術差別并不是特別大。國際**的原料都已經在國內設廠了,也國際接軌并沒有太大的技術難度。 振興:據專家講,我國加入WTO后,關稅壁壘的作用將日益削弱。技術壁壘已成為**的交易障礙。國家可以通過技術壁壘來限制進口,來保護本國的產業。 蔣和平:國內和國際涂料生產廠家的**差別體現在人文關懷上。沒有理化指標的產品通過國標后也是合格產品,對消費者去不太負責。增加人文關懷對企業來說不難,他并不時高技術的東西,關鍵看企業對消費者的態度。 周弘:國標與國際標準應當相互融合,就是說他們有的指標我們沒有,我們要能適應對方。同樣我們有的,他們沒有,他們也要向我們看齊。 邱峰:在涂料行業,其實技術壁壘不存在。涂料產業也不是民族工業,涂料行業開放比較早,大概在1992年就開放了。 |